2017年5月26日,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生导师、系主任陈壮鹰教授应我院德语系之邀,做了题为“桂冠之上——论德国巴洛克诗歌”的学术报告。报告会由德语系主任张芸教授主持,德语系二十多位教师与学生聆听了报告。
陈壮鹰教授作为德语诗歌研究方面的专家,首先阐述了德语文学史上巴洛克文学的界定,分析了巴洛克艺术形成的原因,概括了德国巴洛克艺术的特点。特别强调马丁·奥皮茨的《德国诗论》在德国巴洛克诗歌发展史上的深远影响。奥皮茨在《诗论》中不仅指出悲剧、喜剧的区别,而且提出德国诗歌的标准,德语诗意的构成基础是轻重音。此外,奥皮茨将十四行诗引入德国。巴洛克诗歌大体可以分为三类,一类是彼得拉卡主义,其主题往往是对无法实现的爱情悲叹,但是像新瓶装旧酒;另一类是Vanitas,即“人世虚幻”;最后一类是对诸侯、达官贵人的歌功颂德。第二类“人世虚幻”之思,引发两种不同的处世方式,一则在宗教寻找安慰,涌现了大量的宗教诗歌,二则追求及时行乐,其代表便是牧羊诗。陈教授以《祖国之泪》(Tränen des Vaterlandes),《什么是世界》( Was ist die Welt)为例,他精彩的汉译、朗诵与诠释,让听众不但欣赏到德语诗歌的优美与内涵,同时也提醒德语系师生在学术研究与探索上应善于发现问题,独辟蹊径。
报告会结束,陈教授与德语系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,并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歌德著名的诗歌《魔王》,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。
文/项君玲